凝心聚力 克难奋进 全力以赴做好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在2014年学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党委副书记 连志崧
2014年3月20日
一、传达教育部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
2013年12月6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全面部署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指出,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袁贵仁对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是狠抓政策落实,确保每一名毕业生都知晓和用好政策。二是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和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三是强化“双创”精神,激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四是注重观念引导,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五是聚焦重点群体,着力做好困难帮扶和就业援助。六是加强就业反馈,促进人才培养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国会议结束后,我省紧接着召开会议进行贯彻部署。省人社厅副厅长汤昭平强调,2014年我省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达24.8万人,同比增长2.5个百分点,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下一阶段,我们将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发展变化,准确研判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提出明年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报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为谋划部署2014年工作奠定基础.
二、2012-2013学年就业工作总结与回顾
2013届我院共有4051名(非师3813名、师范生238名)毕业生,实现了一次性就业率94.8%。其中在党政机关工作和事业单位就业的有5.10 %,在国有企业的有12.62%,在非公企业的有74.53%。从就业流向看,81.41%的毕业生选择在福建省就业,其中在厦门就业的占整个福建省就业毕业生的59.83%。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及浙江、江苏、广东就业的有10.29%。
下面是一些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抓规范管理,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1.做好2013届4000多名毕业生的生源登记、审核和报送工作。
2.举办2013届毕业班辅导员就业工作业务培训会,介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工作开展的日程安排及办理相关手续的基本流程和要求。
3.组织召开2013年学生就业工作会议,总结2012年学生就业工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部署2013年学生就业工作。首次将校外就业实践基地纳入先进单位评选范围,邀请先进单位代表中娱文化和亚德客中国公司到校介绍合作经验。出台毕业生的签约率与毕业班辅导员学年度考核等级相挂钩的制度。
4.召开201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召开的三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此外,还通过学工例会、就业专题会议等传达政策、布置工作、督促开展。
5.编制2013届毕业生就业方案,做好报到证的开具、发放和档案转接工作。
6.组织选拔并举办2013届毕业生班级就业信息员及校友联络员聘任大会(共151名),建立了相关的QQ群,平时加强联系,充分发挥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沟通作用,并为今后的校友联络工作奠定基础。
(二)抓就业市场建设,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7.举办综合类大型校园招聘会3场,参会单位335 家,提供就业需求岗位9074个;举办行业性专场招聘会1场,提供需求岗位200个;举办用人单位宣讲及专业对口专场招聘活动20场次,提供700 多个就业需求岗位。另外,通过学生就业服务网发布792 家用人单位的8000 多个招聘岗位信息,还组织毕业生参加教育部、国资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工商联、福建省等单位举办的场大型网络招聘活动,提供了众多岗位信息。
8.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部队建功立业。举办2013年福建省“三支一扶”计划项目宣传动员和政策解读会,2013届共有120名学生报名,审查考核后最终有13人参加派遣;宣传动员、组织学生报名2013年福建省“社区助理”计划。统筹实施“到村任职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和欠发达地区计划”、“预征兵计划”等就业项目。还通过讲座、网站、宣传栏等途径积极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生产一线就业,到服务外包企业就业,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就业。
9.建设学生就业实践基地,推动校企合作。加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步伐,在各系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学院的就业实践基地数目超过120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家,校企双方在多个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三)抓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10.积极开展学生职业规划、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举办第七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共有200名学生参赛,9名同学进入决赛,推荐指导2名同学参加省赛,其中一名获得“福建省第六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优秀奖”;举办第五届模拟招聘大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举办第五届“中公杯”公务员模拟考试大赛,提升学生备考能力。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特别重视校企联盟的培养,还大力提倡以学科竞赛活动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12-2013学年共有10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如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二等奖、三等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华南区三等奖等。
11.开展2013届毕业生就业服务月专项活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活动内容包括形势政策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模拟面试和就业技能训练、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等,各系、各相关部门结合主题内容开展了68项服务学生就业的活动。
12.用好三本手册,促进就业指导规范化。面向新生编制《2012级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手册》,告诉新生如何规划大学四年、如何规划职业人生。面向毕业生编制《2013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对毕业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如毕业生签约解约程序、报到证的办理与改签、档案的邮寄等,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能有章可依。编印《2013届毕业生生源信息手册》4000册,向企事业单位、人才中介机构等邮寄以宣传我院毕业生。
13.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2013届“双困生”共44人,组织召开座谈会,为“双困毕业生”做“一对一”就业辅导。建立双困毕业生帮扶台账,提供至少“一次个体咨询、一次技能培训、一次就业补贴”。
14.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完成2012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2010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授课任务;为2013届毕业生举办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求职技巧及就业手续等讲座14场;选派阚甜老师参加福建省高校第二届就业指导课程大赛(获三等奖),带领就业与创业教研室全体教师到福州全程观摩比赛,学习好的经验;选派6名授课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组织教研室老师申报“福建省大学生职业规划与体验教育”示范课程建设,并被福建省教育厅授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优秀课程。
(四)抓创业培训活动,提升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15.组织100名学生参加集美大学与福建省公务员局联合举办的创业培训;组织18名学生参加由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厦门市财政局组织开展的“1+1群”创业培训活动;组织43名学生参加厦门市公务员局、厦门智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开设的暑期物流通关技能训练营,学习货代、船务、空运、海铁联运知识、保税港区政策、报关单填制考,参观象屿保税园区、报关联检中心、保税仓库、保税港区卡口、海沧码头、海投物流公司、堆场等场所。举办第二届创业计划大赛,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2013届毕业生中有11 人申请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准备毕业后自主创业。
三、2013-2014学年就业工作部署与要求
总结是为了提高,回顾是为更好展望。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全国全省高校毕业总数都超过去年,为史上最多。而我院2014届毕业生共有4159名,其中四年制本科毕业生2961人(含师范类生220人),二年制专升本毕业生1198人。为切实做好我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积极创业,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结合就业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以及学院实际情况,现我代表院党政就做好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一) 坚持以生为本,确实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
1.明确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继续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学院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到学院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实施“一把手”工程,形成“领导主抓,就业办统筹,以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调整学科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就业工作力度。2014年的就业工作要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基层就业为重点,健全就业政策体系,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就业市场体系,确保初次就业率、签约率的较大提升,力争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人数进一步增长。
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绩效考核。明确院系两级工作职责, 继续发挥“三级工作机构”模式的优势,有效保证学院就业工作的扎实开展。酌情确定就业工作目标,加强目标管理,做好就业工作考核和督查。对于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目标的系和毕业班辅导员,给予一定的表彰,优先参评就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积极参与岗位信息征集、就业推荐、就业指导、个性咨询、“双困生”帮扶、自主创业等工作的教职员工,在年度评先评优时给予优先考虑。
(二)积极拓宽渠道,建立高效、有序、规范的就业市场
1.积极开辟毕业生就业新渠道。加强与省市主管部门、人才机构、行业协会等部门和机构的联系与互动,建立人才招聘的紧密合作关系。合理利用优秀校友及学生家长的资源优势,开辟就业市场新阵地。加强网上就业市场建设,不断丰富网络服务功能,开展丰富多样的网上招聘活动。
2.发挥校园招聘会就业市场主阵地作用。就业办要举办100家以上用人单位参与的综合类招聘会2—3场,举办用人单位专场招聘、区域性、行业性、兄弟院校协作性的校园专场招聘会20场以上。各系要根据专业特点、行业背景、毕业生规模至少举办1—2场的行业性校园招聘会,并不定期举办专业对口的中小型专场招聘会。
(三)用好激励措施,确保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
1.加大力度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国家对青年学生发出这样的号召,并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学工部要重点办理“选聘生计划”和“毕业生应征入伍”项目的宣传动员、组织报名工作。就业办重点办理“三支一扶”、“社区助理”等项目的宣传动员、组织报名工作。团委重点办理“志愿服务计划” 项目的宣传动员、组织报名工作。
2.征集更多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学工部要与兵役部门密切配合,适应征兵时间调整的新要求,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进一步完善征集工作机制,在毕业生离校前完成体检、政审和预定兵员等各项工作。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争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1.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服务。进一步抓好《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借力YBC机构、创业者协会、企业家协会、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集美大学)等平台,充分挖掘院内有效资源,举办创业讲座、创业沙龙、创业大赛、企业观摩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成熟有效的创业培训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组织毕业生登录教育部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申办“创业证”,为创业打好基础。
2. 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和创业资金扶持力度。根据国家和福建省有关政策,结合学院实际,出台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新政策,对创业成功的毕业生进行奖励,以规范和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在院学生活动中心开辟专门场地,成立“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创业孵化园”,鼓励并评审适合创业的项目入驻园区,给予政策、场地等方面的扶持。
(四)加强指导与服务,促使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合理定位就业
1. 抓好课程建设和就业咨询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要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要求,着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并进一步抓好课外就业咨询指导工作。
2.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和教育。各系各单位要通过就业指导手册、讲座、沙龙、培训、宣传栏、网站等多形式多渠道向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指导毕业生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提高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适应性等,引导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理性择业,诚信就业。对于就业困难毕业生要建立花名册,加强个性指导和教育,并给予一定的求职补助。务必做到工作有创新、就业见实效。
3.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会、就业促进会、路灯生涯规划社等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和社团,发挥自身优势多开展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关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挑战职场、职业技能大赛、模拟招聘大赛、走出校门走进名企和暑期就业实践活动等,使更多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就业市场,锻炼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进管理和服务模式,切实促进学生就业工作
1. 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贯彻落实教育部的通知精神,从2014年起,在学院网、就业网上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让社会了解学院的就业状况。学院要将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有关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健全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减就业率持续偏低专业的招生计划。
2.加强就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和推进“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等联合培养机制,努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建立相对稳定、能较好满足教学和就业需求的就业实践基地,大力开展就业实习实训。各系要积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坚持就近就便原则,按照毕业生人数/基地数为20:1的标准建设就业实践基地,精心组织学生进入基地开展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就业为目的的见习、实习、实践。
(六)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程序跟踪服务,确保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
1.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教育。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帮助毕业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积极主动就业。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巡回演讲等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深入细致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思想教育工作,确保毕业生就业安全和文明离校。
2.建设“毕业生就业程序跟踪系统”。前期重点摸清毕业生就业意向、中期重点掌握毕业生就业现状、后期重点统计毕业生签约改派情况,做到对毕业生的全方位、全过程跟踪服务。积极探索利用新信息手段开展毕业生签约、办理就业手续和改派手续的途径,认真负责地做好毕业生档案投递、户口迁移等工作,简化程序,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