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工作又何妨
蔡若愚
过年回家免不了见同学,见同学免不了聊近况。今年恰逢笔者好几个高中同学研究生毕业找工作,谈话的气氛便因这话题而显得沉重起来。
同学A去年8月刚从英国毕业回来。半年多的求职经历磨损了她身上的锐气,牛津大学研究生的学历并没能使她顺利找到一份好工作。外企、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她都投过简历,有的石沉大海,有的过了笔试但面试谈及薪水总是不欢而散。她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希望能在上海或是杭州租个小房,撇去交通费、餐饮费还有一点零花――粗略估计希望底薪能有4000元,实际上已经完全忽略当初英国4年求学的投入。即便如此,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她说父亲已经在老家帮她留意工作,有一个高校老师的职位还在等着她,但她并不愿意接下来的人生就偏安于这座小城,在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里度过。同大多数名校毕业生一样,她渴望在大城市闯荡,凭自己的实力找到一份被大家认可的工作。
与她有着类似遭遇的另一个同学B却已经安心地留在了家乡工作。她和A一起在英国求学,研究生在同为世界名校的剑桥大学,回国后在杭州实习了一段时间,最终回了老家。
两人曾经如此相似,如今却衍生了两种版本。
今天,大学生的求职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又多了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人保部门表示今年将力争使当年底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参考仍有危机阴影的2009年87%的就业率,这个目标已甚为保守。实际上,坊间统计的就业率更低。
就业率何以低?除了通常提及的供需总量不匹配、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错位等原因外,从学者廉思提出的“蚁族”一词之中可以部分窥见大学生求职的失衡生态。“蚁族”报告称,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这些被称为“蚁族”的“80后”大学毕业生受过高等教育,怀揣奋斗梦想,但他们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大城市的高房价,所以他们分布在每一个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廉思特别提到的有5种蚁族:京蚁、沪蚁、江蚁、秦蚁、穗蚁,对应的就是中国的几个超级大城市。
而当大型城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时,大学生回乡族也越来越多。比起大城市打拼的辛苦,经济发展后的家乡既熟悉又安逸,房价也并非高不可攀,薪水虽然可能不及大城市高,但相对地,这里的生活成本也较低。甚至在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工资并不比在大城市拿得少。生活压力没那么大,很多回乡族们也往往是一批同学中早早结婚的人群。
相比之下,“蚁族”们的生存状态则要艰苦得多。房价高、工资相对低廉、竞争异常激烈……这些都挤压着他们的梦想,撑不住的很可能就加入了回乡族。同学A说,她的父母之所以想让她回去,也是因为看了太多年轻时在外闯荡最后还是回老家的例子。与其如此,不如刚开始就稳定在家乡。
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在老家的小城工作,孰优孰劣?很难评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从区域和城市均衡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回老家工作未必不是好事。通过这样一种方式,那些原来只爱待在大城市的高级人才开始向下流动,进入二三线城市甚至是乡镇工作,如果他们在这些地方能顺利发光发热,那么也会带动这些小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均衡发展,将会反过来减缓人口的过度集中。
春节刚过出现了民工荒。从民工找不到工作的“民工慌”到老板雇不到民工的“民工荒”,有分析称是因为“三农”政策惠及了广大农民――农村建设好了,农民出来的也少了。以同样的逻辑推断:回乡族的增多,部分是因为大城市的生活压力,但另一部分,也证明了更多的城市正在蒸蒸日上。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