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发布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30多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海淀区人才服务中心、中关村人才市场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组建项目组,在去年调查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调查不仅为高校改进培养模式提供建议,也为政府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提供了基础,对于完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调查范围主要是针对北京海淀中关村地区企业及其大学生招聘的主要京内外生源院校,调查内容包括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情况、201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较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就业观念的评价,并且在去年所构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基础上,探讨了用人单位对不同类别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水平差异、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口以及企业、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认知差异等问题。
高层次人才在就业中更具竞争优势
此次调查显示,大多数用人单位近三年招聘录用过高校毕业生,企业更加青睐重点高校的毕业生,高校的层次和水平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加迫切,以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学历毕业生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在就业中更具竞争优势,成为用人单位招聘的主体。与去年相比,研究生与本科生的起薪水平都有提高,研究生的起薪显著高于本科生。多数企业在2010年有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计划,比去年有大幅提高。
用人单位重视新入职员工的培养计划,"干中学"是用人单位培养新入职高校毕业生的最常用的方式,与去年相比,采用"提供专业培训课程,提高专业水平"的培训方式的企业有所增加。
就业选择长远发展与现实回报并重
就业仍是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比去年的比例有所增加。调查显示,专门的招聘渠道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时的主要信息来源,参加校园招聘会是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的最重要方式(74.30%的学生使用过此种方式),其次是通过专业的求职网站(59.30%)。
在就业期望方面,大中城市对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仍然最具吸引力,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仍然最受毕业生青睐,这一结果和去年基本一致。毕业生更偏爱100-1000人左右适中规模的企业,毕业生的保留工资主要集中分布在2000-5000元左右,毕业生就业选择用人单位时既注重长远发展考虑,又重视现实劳动回报,"职业发展空间"(58.50%)和"薪酬激励机制"(51.70%)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时最关注的方面。在就业前的准备上,高校毕业生开始重视社会实习和社团经历,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就业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建立高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长效机制
根据调查,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各维度上,除"个性特征"以外,其他各项都存在就业能力缺口,其中就业能力缺口较大的是"专业类知识"、"操作应用技能"、"理解交流技能"和"职业素养",缺口值均超过0.3(就业能力缺口的取值范围为0-5),大学生毕业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就业能力缺口。而"非专业知识"由去年的不存在就业能力缺口的方面转变到今年就业能力缺口方面,"个性特征"则成为今年不存在缺口的能力要素。
此外,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在校应届毕业生三方对就业能力各维度的认知普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三方对于每项能力在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性理解不一致,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较少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人才供需双方缺乏必要的交流,难以在培养目标上达成共识,这是导致大学生在毕业时存在就业能力缺口的重要原因。解决当前大学生结构性问题需要建立起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双向沟通和合作培养的长效机制,从而提高高等教育响应用人单位市场需求信号的能力和速度。
来源:法制晚报